◆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
环境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教育资源,
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可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为更好地倾听儿童的声音,
追随儿童的脚步,
在适宜的、有准备的环境中,
看见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给幼儿创设一个温馨、
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
支架儿童生长。
10月初,
文星分园以“对话•研思•变革”为主题,
采用1+L+R(一个环境研修话题+教师分层研修+反思 改进)方式开展教研,助力教师和幼儿共同生长。
对话环境
为加快教师专业成长步伐,
文星分园副园长李译宇
带领小班新教师们前往总园,
进行实地观摩学习。
通过近距离感受丰富多元、
以儿童为中心视角、
且蕴含教育意义的环境布置。
老师们对“儿童本位”的环境
有了新的理解和审视。
共学共鉴
青年骨干教师借助教研单,
带着问题入班观摩。
聚焦“班级环境是否与当下儿童生活、
学习接轨?”
“游戏材料是否能满足儿童的体验、
操作和学习?”
李园长就“如何凸显诱导区的教育价值”
和老师们展开思辨,
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创设环境提供材料。
激发幼儿进行自主感知,
自我充实,支持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通过实地观摩,
教师们直观感受到了,
诱导桌在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和意义。
思维复盘
观摩活动结束后,
教师们展开分层研讨。
小班教师聚焦问题,
结合本班环境布局和材料投放,
展开深入探讨。
从中探寻什么是立足儿童视角的班级环境创设?
并围绕“教师创设的环境”和
“儿童需要的环境”展开研讨。
中大班教师聚焦主题环境的教育性
和互动性、材料的丰富性和有效性,
以及诱导区的价值和意义展开研讨,
助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研思共进
在本次分层教研活动中,
李园长分别对各年级组研讨、
进行了指导、总结和提炼。
她强调师幼共生、共建、
共续、共享班级环境的重要性,
并和教师们探讨:
如何持续关注幼儿的发展需求,
支持幼儿的学习和探索?
此外,她提出诱导区的设置,
应成为一个多维度、 跨领域的学习平台,
鼓励教师们从
“我需要教他们什么的思维模式”
转变为“我如何支持孩子的需求?”
灵动优化
#小一班
调整前:
投放仿真材料,幼儿收放不便,不易分类,区域留白,显空旷。
——
调整后:
根据幼儿特点,创设“小厨房”、“小卧室”,营造温馨氛围。增加真实厨具,激发好奇心。
#小五班
区域布局紧凑,材料单一,种类少,但对家庭区游戏兴趣高涨。
收集真实材料如锅碗瓢盆、调料等。扩大区域面积,提供充足空间和材料,让孩子们丰富游戏。
#小三班
空间限制:图书区小,限制图书数量和种类,影响取书便利,标识不清:缺乏易懂标识,孩子找书困惑。
规模扩大或空间优化,提供宽敞阅读环境。调整图书摆放和高度,设计清晰标识,帮助快速找书。融入数字元素,促进数字感知能力发展。
在高质量课程建设过程中,
文星持续发力建设“星生长”课程,
基于教师实际情况,
分层推进教科研,
体现了研中学、研中做、
研中思的教研思路,
助力教师获得自我成长的内驱力,
构建高质量教师队伍,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end
编辑:颜雨夕
责任编辑:王路
审核:李译宇
审发:夏嘉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