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角活动中孩子们与测量意外邂逅,竟开启了一场充满惊喜与挑战的探索之旅。从身高到教室的任何物品,从日常工具到身体里隐藏的 “尺子”,他们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究竟孩子们在测量中会遇到哪些奇特的难题?又能创造出怎样别出心裁的测量方法?跟随大四班的游戏活动一同走进孩子们的测量世界,感受幼儿教育中数学探索的魅力与价值。 一、缘起: 区角活动时间,芊芊小朋友和小胡豆小朋友来到玩具区。他们拿着尺子测量玩具柜的长度,芊芊发现尺子上的数字根本不知道表示什么意思,用尺子根本量不出来。在回顾中,我们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讨论。想知道一个物品有多长可以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孩子们最后讨论出可以用手、勾线笔、直尺、铅笔、锤子、魔尺、吸管、毛根、牙刷等进行测量。 教师思考: 处于幼小衔接关键阶段的大班孩子,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入学准备的关键能力之一。以数学知识开展活动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对于求知欲和自我挑战欲强烈的大班孩子来说,开展这样的活动意义重大。 二、幼儿趣味测量之旅 幼儿阶段的测量并非使用标准量具和计量单位进行,而是以自然物作为工具的自然测量(非正式测量),这能让孩子获得更多亲身体验和感知操作的机会,是非常好的实践学习内容。有趣的 “测量” 之旅就此拉开序幕。 (一)测量大不同 1、测量大讨论:什么是测量?孩子们开动脑筋,热火朝天的讨论起来: 思奕:体检的时候韩老师会给我们测量身高、体重。 芊芊:测量物体多长、多高。 诺亚:测一个东西多长、多短、多高、多宽。 若溪:早上晨检涂老师会给我们测量体温。 孩子们的答案全部来自生活中体验或观察过的事物,原来测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他们迫不及待自主探索可以当测量工具的物体,在教室里开始寻找更多可以测量的自然物。 帆帆:用卷尺测积木。 木木:可以用卷尺测桌子。 思奕:可以用勾线笔测量积木。 诗语:可以用铅笔测量桌子 桃子:可以用小积木测量 孩子们交流寻找着自己的测量工具,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始了测量的初步探索。在测量中遇到了许多问题: 2、测量的过程中手抓住一边可另一边要跑? (1)请小朋友帮们按住另一边 (2)用双面胶粘住 孩子测试后觉得双面胶容易粘在卷尺上,还是请小朋友帮忙合适些。 3、测量时遇到比卷尺还长的物品怎么办? (1)用两个卷尺 (2)卷尺+勾线笔 诺亚:不可以这样,因为我们不知道勾线笔有多长怎么测 (3)先记录下1张桌子的长度,再把第二张桌子的长度加在一起。 孩子们说的办法一一去验证了,在过程中我发现有一名孩子在测量的过程中有些不太准确,我将图片放在白板问孩子们,米米在测量书本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汤圆:有颗毛球在书外面 睿睿:毛球歪的量不准确 芊芊:毛球有的大有的小还有的中等 天天:大小颜色不一样 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出结果:孩子说一样大小的毛球才能测量准确,在测量时要对准最边上,毛球要摆平不能摆成波浪线。 教师的思考: 孩子们会选择身边的自然物来测量物体的长短,在工具选择中获得"自然测量"经验。根据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知识建构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区完成。”在测量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对于测量方法、技巧还处于模糊阶段,对于测量的始端和终点、测量工具的移动、做记号,包括结论的记录等都没有掌握和方法,那如何习得探究方法呢? 支持策略:通过科学绘本《一寸虫》助力幼儿积累测量方式的多种经验 基于幼儿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老师开展了一次集体教学活动,一起倾听了关于一寸虫的故事。孩子们发现,一寸虫测量时始终用的是自己的身体,没有更换测量工具,还学到了一寸虫测量的技巧:沿边测量,从起点到终点,身体不断反复,中间不能有空隙也不能有重叠,首尾相连。 (二) “太长物品”测量中的发现 在一寸虫的启发之下,孩子们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他们也变身小小的"一寸虫",用工具测量教室的物体。这一次我们增加了测量记录表,孩子在教室找到测量工具、物品开始了测量探索,在记录表第一行第一格画上了测量物体的图案,前面孩子们提出太长的物品一个无法测量,这次孩子们找到了好朋友一起合作完成一个负责稳定头子另一个负责往后继续测量。只见她们把钢琴的一头对齐钢琴的右边边缘,另一只手食指指向钢琴另一端不动,用之前卷尺对齐桌子边缘的那端对齐手指的地方,就这样,萱萱和同伴很快就测量出钢琴的长是140厘米,并在表格中记录下来,芊芊还是想测量积木区玩具柜的长度,这一次她选择两种测量工具卷尺和直尺继续测量,只见她请承承拉住卷尺的一边我帮她拉住另一边她用直尺接着测量完之后不慌不忙拿起笔和记录表记录,继续测量。 随着测量活动的深入,许多小朋友在分享记录表时发现不同,他们分享自己的疑惑与收获: 1、选择同一种工具测量不同的物体,测量结果会一样吗? 诺亚:测的物体一个长,一个短,测量结果肯定不一样。 思奕:有的积木大有的积木小,测量结果肯定不一样 2、测同一个物品,选择的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一样吗? 桃子:不一样,扭扭棒是2个,木棍3个。 子言:不一样,水彩笔短,勾线笔长。 3、测同一个物品,测量工具相同,测量结果一定一样吗? 帆帆:我用水彩笔测量的,横着放用了5个,竖着放用了9个。 在测量的初步探索中,孩子们通过多种方式与测量工具进行接触,丰富了认知,知道了测量结果与测量工具有关,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教师思考: 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师提炼故事中有关自然测量的方法及身体尺子的拓展运用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让孩子通过阅读、讨论、探索、操作、应用等方式,自主探究自然测量的方法,拓展有关测量的经验,提升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幼儿对于测量的方法较难掌握,尤其是测量的始端、终点、移动及其记号以及测量出的结果,最后重复测量加以验证等。通过提供多种测量机会和演示分析重点让幼儿习得测量的步骤和方法 (三) 尺子的秘密 这一次,孩子们变身成为了小小的"尺子",用自己的身体测量着各种各样的物体。 木木:“我测出来了黑板有16个手长,桌子有1个我长,两张桌子有两个我长。” 恩恩:“桌子有4个手臂长,两张桌子有8个手臂长。” 思奕:“图书区垫子的宽有8个脚长。” 子言:白板有17个手长 孩子们还拿出了为了迎接新年我们共同绘画的创意画,可乐用手丈量,发现它有36个脚长,还有小朋友躺下2个小朋友刚好也是画的长度。用身体探究了这么多,记录表上也出现了不同的数字。由于孩子们都是选择的不同工具测量不同物体,对于计量单位的大小与测量的单位数量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认知。而作为教师的作用就在于,能够始终在孩子现有水平上提供支持,并适时地加以引导。 教师抛出问题:"如果,只看你手中的记录结果,能看出你测量的物体中哪个最长,哪个最短吗?"孩子们议论纷纷,一诺站起来说:"数量多的最长。"个别小朋友连连点头,但也有孩子反对。自然测量确实不能明显看出物体的具体长度,为了更精准测量,我们一起寻找其他的方法。 支持策略: 在集体活动《认识不同尺子》中梳理统整幼儿对“尺子”的操作经验认知 通过搜集,孩子不仅认识了半圆、三角形、长方形,直尺等不同形状的尺子,还了解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尺子,钢尺、软尺、卷尺等,每种尺子各有妙用:软尺可以量我们的小脑袋、我们的腰围,我们的胸围;直尺可以量我们的手掌,小脚;卷尺很长可以测量我们家里面的家具这些大型的东西或者房子的高度;三角尺,半圆尺是我们的作图小帮手。 尺子上面有什么? 雨博:我观察到尺子上面有数字。 木木:尺子上有很多竖线,有长的有短的。 朵朵:我发现尺子上还有字母" cm "。 教师引导孩子们进行了小结:尺子上的数字代表长度,厘米是长度单位,用" cm "表示,尺子上的线代表尺刻度。 尺子如何使用呢? 教师传授了测量小技巧:看清"0"刻度,从0开始测量。测量时,尺子和物品要对齐。 孩子们的讨论声越来越强烈,他们拿上不同的尺子进行了各种物体测量,在过程中孩子们萌发了给自己测量身高的想法!看孩子们如何玩出新花样。 教师的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学习活动(集教、小组、区域、个体)引导幼儿感知和理解测量。生活是最好的教材,在"尺子"的探索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了解了测量的工具、方法,还提出了测量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在亲身体验、自主的探索和动手操作中,获得测量的正确方法与经验。 (四)高低长短大比拼 团子:你们看,我们谁更高一点。 小胡豆:你们可以背靠背比一比,量一量。 诗语:我的身高是大概2个大积木拼在一起那么高。 一伊:我的身高比2个大积木拼在一起长一点点。 这次要用尺子测量自己身高,选择哪个尺子呢?直尺太短了,软尺测量时需要两个人配合,一个压住底端0刻度,另外一个人将软尺拉直,和头顶端平齐的刻度就是小朋友的身高;卷尺稍微硬一点,可以让小朋友踩住卷尺的小勾勾,直接不用拉就是直的,很容易读出身高数字。 孩子们通过不断推进总结经验,掌握了测量身高的方式方法,通过测量了解到自己的身高,并引发了对长高的兴趣,同时在温暖的室外玩起了比一比谁跳的远的体育游戏,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在一次次玩的过程中,测量的经验得到了更好的巩固。 教师思考: 幼儿关于测量往往呈现不同的发展水平,这反映了幼儿数学认知和思维发展的抽象性水平。教师若纯粹的教幼儿练习测量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充分联系他们的生活经验,尝试运用测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帮助他们从模糊、不正确的游戏性测量中慢走向较清晰而准确的自然测量,获得测量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测量是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数学核心经验,如何促进幼儿测量的数学认知和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儿童对测量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探索与发现 “周围的物体” ,引起幼儿探究测量的兴趣,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自主探索与发现、动手操作中,不断积累获得测量的正确方法与经验。提升测量的思维品质。 一个故事,一次测量,一场体验。在连续的测量活动中,孩子们大胆地运用各种工具进行测量,并且用绘画表征的方式记录着每一次的测量过程。通过幼儿的记录、操作、对话了解幼儿的测量学习和发展水平,科学探索没有止境。关于测量的探索还在进一步深入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