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 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生命结束可怕吗?原来这件事越早聊越好

    发布日期:2024-11-22   文章来源:乐山市实验幼儿园   点击次数:179

    当我们面对最不愿提及的话题——“死亡”,如何向纯真的孩子解释,成了每位家长心中的难题。你是否也遇到过以下的这些情况呢?

    当孩子问你:

                    “小仓鼠为什么不动了?”

                      “奶奶怎么了?”

                     “死了是什么意思?”

    你解释道:


                   “你还太小了,等你长大就明白了”

                       “别怕,妈妈会永远陪着你”

                             “死就是睡着了”

    亲爱的家长们,您的宝贝是否也在开始好奇这个问题了呢?家庭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是终身的,是基于日常的,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最有效的。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和孩子沟通生命这一话题呢?请跟随小编去看看吧!

    一、和孩子聊聊“生命”这件事

    当面对3——4岁幼儿的问题“妈妈,什么是死?”“这是死吗?”

    TIPS:

    认知特征:认为死亡是暂时的,不理解永久失去的概念。

    策略:家长们可以用具体的例子,比如小动物、落叶,来解释失去。保持简单解释,重视安抚孩子情绪,而不是深入讲解“死亡”。

     

    可以这样说:“你还记得那片掉落的树叶吗?  它不会再生长了。”

    “小鸟在休息,要睡一个很长很长的觉。”

    5——6岁幼儿的问题“妈妈,你会死吗?”“小猫咪下次会活过来吗?”

    TIPS:

    认知特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理解死亡是普遍和不可逆的,但他们可能会将死亡认作是一个可以避开的“怪兽”。

    策略:当孩子提出这个话题时,我们不要回避或“糊弄过去”,可以去倾听孩子的想法,接受孩子的问题,诚实回答。通过故事和比喻帮助孩子理解死亡,并强调生命的自然循环。

    可以这样说:“每个生命都有开始和结束,这就是自然的循序”。

    “就像冬天的树叶会掉落、春天又发出新芽”。

    微信图片_202304131541441.png

    二、生命教育最好的“助手”

    “生命教育”会让孩子了解到成长的道路上不仅有爱和欢乐,也难免会有悲伤和离别。绘本就是很好的一个工具。孩子们可以通过从故事中去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可以让孩子学会面对与失去;明白生活中家人与朋友的直接感情的珍贵;更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和身边的人。

    绘本推荐:

    《一片叶子落下来》《爷爷变成了幽灵》

    《活了一百万次的猫》 《永远有多远》

    《当鸭子遇见死神》《后来呢后来怎么了》

    《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

    《蜉蝣的一天》《我永远爱你》

    《汤姆的外公去世了》《獾的礼物》

    微信图片_202304131541433.png

    三、如何面对突然的“离别”

    1、允许孩子用哭泣来发泄情绪。

    2、让时间来平复情绪,同时用积极的话去鼓励孩子。

    3、告诉孩子生命的印记一直在,他/它其实就活在你的心中。

    4、用绘画、手工等方式去纪念。

    微信图片_20231122161044.jpg

    每个孩子的问题都值得被认真对待。这是他对世界的第一次深度探索,也是生命教育的起点。他们的小脑袋正在拼命吸收和理解这个世界,而我们的回答,可能会影响他们对生命、对世界的看法。 面对这些问题,逃避不是办法, 正确的引导才能让孩子在爱的陪伴中 感受到世界的温暖与真实。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 乐山市实验幼儿园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9027061号-1
    联系地址:乐山市通悦路(乐山一中旁) 联系电话:0833-2603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