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说: “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 小孩爱‘破坏’, 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 得到的确是孩子一生受之不尽的无穷财富 ——思考、创造和智慧。” 近日, 市实幼小班的孩子们 出现了一些“破坏力”的行为, 一起来解读孩子们行为中的“创造力”吧~ 01、被“破坏”的触摸墙
教室走廊是孩子们进班的必经之路,走廊墙面的触摸墙也是孩子们必玩项目。他们沉浸在自己的“欢乐触摸”中总是意犹未尽。 这一天孩子们发现 一些触摸墙破了…… 璐璐:“这里有个毛毛的东西不见了。” 亨亨:“毛线也被小朋友扯垮了,都掉到棉花下面了。” 对于游戏材料的投放,成人的思维可能就是有序玩、爱护它,看着这些“移位”、“损坏”的触摸墙,在成人看来,就是“破坏行为”。所以当触摸墙被孩子们破坏时他们也就自然的认为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那面对被“破坏”的触摸墙孩子们又会怎么做呢? “破坏”后修修补补
修修补补中“创造” 孩子们加入新的触摸材料:各种贝壳,用粘贴双面胶的方式让贝壳稳固。 孩子们在修补毛线的过程加入了触摸材料:夹子、双面胶。 通过自己的修补行为让触摸墙更具温度更有趣,与之产生了更多的情感联结。孩子们也很享受释放内心的过程。 看似“破坏”的行为其实是孩子对材料自发产生的好奇与探索,我们要去允许并支持孩子探索,满足孩子探索的欲望。在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里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也会不断被激发。 02、被“破坏”的桌椅 近日,孩子们在本子上图画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孩子们喜欢在桌椅上涂鸦。 孩子们肆意的凳子上涂鸦,看到我没有阻止时,他们更加沉浸。看到这些被“破坏”被“涂鸦”的小凳子,我还是忍不住问孩子们:这样的桌子和椅子你喜欢吗? 淘淘说:我很喜欢,因为我在椅子上画了我的头像,代表这是我的椅子。 元元说:我也很喜欢,因为我画了年兽,还一把刀,代表消灭了它。 溜宝:我不喜欢,因为我的桌子和手都被弄得很脏。 曈曈说:弄脏了擦干净就是了,没什么大不了。 是啊!擦干净不就好了吗! 原来这就是孩子真实想法。 原来这就是孩子内心的世界。 通过开放积极的环境,商量讨论,达成“想要”和“被允许”之间的边界共识。当允许孩子们玩这种带有“破坏性 ”的行为时,我们会发现他们是有边界感的,也发现孩子其实也很有创造力,所以当教师再次面对”破坏“行为时会转变视角,认可孩子,尊重接纳中有智慧的支持。 尊重孩子的行为, 倾听孩子的想法, 在“破坏”中找到边界, 变“破坏”为“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