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一、元宵节的由来 在汉朝,有一位聪明的大臣叫东方朔。有一天,东方朔在皇宫里看见一个宫女坐在井边伤心地哭。那个宫女名叫元宵,因为太想念家人,所以才忍不住哭了起来。 为了帮助元宵和家人团聚,东方朔想出了一个传言:正月十五那日,火神要把整座城和皇宫都烧成灰烬。 皇帝听说后,赶紧找大臣们商量对策。东方朔说:“听说火神喜欢吃汤圆,宫里有一个宫女叫元宵,她做的汤圆最美味,等到正月十五那日,我们让元宵多做些汤圆送给火神,请火神不要烧城不就行了?” 皇帝觉得这个办法很好。正月十五那日,他先让元宵做了许多汤圆,又让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放鞭炮,满城看上去红彤彤的,好像着了火一样。东方朔还让人在每一个灯笼上都写上“元宵”,这让元宵的家人一看见灯笼就惊讶地大喊:“元宵!是元宵!”,元宵循着喊声找去,终于与家人团聚。 从此,人们就把元宵做的汤圆叫做“元宵”,把这一天叫做“元宵节”。每年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聚在一起吃元宵、挂灯笼、放鞭炮,共同纪念这个家人团圆的时刻。
二、元宵习俗知多少 吃汤圆 正月十五吃汤圆,是中国由来已久的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汤圆就是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就代表了一家人和和美美。 观灯 观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许多地区,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舞龙舞狮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三、猜灯谜 闹元宵 开动你的小脑筋,和爸爸妈妈一起,猜猜这些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吧! 谜面: 一支香,地里钻。 弯身走,不会断。 (打一动物) 谜底:蚯蚓 谜面 : 一样物,花花绿。 扑下台,跳上屋。 (打一动物) 谜底:猫 谜面: 船板硬,船面高。 四把桨,慢慢摇。 (打一动物) 谜底:乌龟 谜面: 一星星,一点点。 走大路,钻小洞。 (打一动物) 谜底:蚂蚁 谜面: 高高个儿一身青, 金黄圆脸喜盈盈, 天天对着太阳笑, 结的果实数不清。 (打一植物) 谜底:向日葵 谜面: 麻布衣裳白夹里, 大红衬衫裹身体, 白白胖胖一身油, 建设国家出力气。 (打一植物) 谜底:花生 猜灯谜、做手工、读绘本,这些小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我国传统节日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宝爸宝妈们,让我们陪孩子度过一个多彩又有意义的元宵节吧!
|